梅县区文明网

梅县区:“国字号”背后的城乡新局

发布时间: 2024-03-25 来源: 浏览量:501次
早晨七时许,一辆造型别致、满载着学生的客车缓缓驶入校门,排好队的学生依次从车上下来。这可不是校车,而是梅县区专为学生打造的“定制公交”。
与普通公交不同,“定制公交”的目的地是学校或者工业园区,方便学生和上班族出行。学生小敏说:“有了‘定制公交’,我可以和同学们一起上学,不再麻烦爸爸妈妈每次接送。身边都是朋友,上学路上有话聊,也不用担心迟到。”“定制公交”线路,提高交通运输效率,方便居民生活,梅县区做的远不止这些。
近日,交通运输部印发通知,决定命名北京市通州区等53个县(市、区)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,其中梅州市梅县区榜上有名,为全市唯一入选单位。
梅县区何以获评示范?“国字号”招牌又将为该区居民生活及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变化?带着问题,记者走访梅县区各地寻找答案。
抓创建
“四个一体化”打造示范区
在梅县区南口镇葵岗村,一条条钢铁巨龙飞驰而过,搭载着行色匆忙的旅人。这里是许多人抵达梅州的第一处落脚点——梅州西站。
由梅州西站发出的火车主要开往潮汕、广州、深圳等地,自2019年10月至今,梅州西站累计发送旅客244万人,日均发送旅客1668人;累计到达旅客231万人,日均到达旅客1583人。目前,梅州至龙川高铁已动工建设,预计于今年内建成通车。届时,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通行时间将由原来的6个小时缩短至1.5小时,进一步拉近红色苏区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。
高铁的开通建设是梅县区稳步提升交通运输水平的一个缩影。自2021年底,梅县区入选全国第二批“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”示范创建区,于2023年10月31日成功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组验收。从高铁到公路,从人流到物流,梅县区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,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,为深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。
知为行之始,行乃知之成。在示范区创建初期,梅县区就制定了清晰的规划:全面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、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、城乡货运物流服务一体化、城乡交通运输发展环境一体化“四个一体化”建设。

交通发展,基建先行。据梅县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廖东介绍,在示范区创建期间,梅县区加快推进梅龙高速铁路梅县段建设工程,规划建设3条高速公路,完成东、西部快线、S223线、S224线等9条对外通道和穿城干线升级改造(改建)里程达201公里,累计完成投资34.5亿元。全区通镇公路全部达到三级路以上,镇通村公路全部实现路面硬化,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、国省干线为脉络、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公路交通网络。

道路通达,人流、物流方能通畅。客运方面,梅县区新建及升级185个港湾式公交站亭,实现村村有站亭,公交全域覆盖,并制定城乡公交安全运营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,加强城乡公交客运企业、从业人员等服务质量评价和监督。货运方面,梅县区重点打造区级农村电商物流中心,并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松口、石扇分中心,同步建设19个镇级电商服务站、32个脱贫村电商站点、250个村级电商站点,实现了镇域覆盖率达100%。

建成示范区,必不可少的是长效维护和管理。近年来,梅县区立足实际,编制梅县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,纳入《梅县区“十四五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》。同时,联合制定城乡客货邮融合发展安全管理方案,明确城乡客货邮融合发展安全管理目标、安全管理职责分工和重点任务、监督考核等,合力推动城乡客货邮服务安全实施。

促发展

“交农旅”融合筑牢产业根基

仲春之月,柚花芬芳。在梅县区南福金柚公园,阵阵清甜的柚花香气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玩。驱车在山间公路上行进,每隔一段距离,路面上便会出现一个个不同的以金柚为原型设计的卡通形象。在半山腰一处观景亭台上,已经汇聚了不少游客,既有梅州本地居民,也有从潮州来的自驾游闺蜜旅行团。

刘女士是梅县本地人。“听说金柚公园的柚花开了,我和朋友开车来赏花,果然很香。一路上风景也很不错,柏油马路平整,开车上山一点不费力。”

正所谓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梅县区旅游资源丰富,坐拥叶剑英纪念园、雁南飞茶田景区、灵光寺旅游景区等多个A级景区。为吸引更多游客到梅县游玩,梅县区大力完善景区道路交通设施,一条条快速开通的旅游公路让各个旅游景区相连,如丝线穿过珍珠形成一条美丽的项链。

比如,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东部快线位于梅县区东北部,连接松源、松口、桃尧、雁洋等镇。据介绍,该路线全长67.663公里,总投资33.28亿元,不仅途经多个旅游景点,还是梅州市通往福建武平、永定的重要出省通道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梅县区还在该快线第五标段投入资金350万元于沿线绿道两侧种植樱花5110米共1912株,同时采用黄金榕、金钱榕、鸡冠花、大腹木棉、鸡蛋花、簕杜鹃等12个品种鲜花丰富提升道路景观,按照“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一廊道”理念,突出“四旁”“五边”“三江四线”,以绿美道路助力绿美梅县建设。此外,梅县区还投入资金577万元,在道路中央设置能展现梅县特色的梅县金柚灯176盏,展现客家特色,目前已全部安装完成。
不仅是旅游业,交通条件的改善同样惠及农业。在梅县区,几乎家家户户种柚子。家住雁洋镇大坪村的范姨告诉记者,“以前果园里的泥路狭窄,我们只能用扁担把柚子挑下山,再用三轮车运到大路。现在柏油马路通进柚园,大货车直接到果园。”
近年来,梅县区持续改善农村地区通行条件,累计完成173公里“四好农村路”单改双升级改造,更好地服务农村物流运输和村民安全便捷出行;完成80公里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底化,为农民出行、“山货出村进城”等提供更多便利。
交通发展带来产业兴旺,梅县区以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,以雁洋镇“叶帅故里·国际慢城”为点,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为面,全面推进美丽公路建设,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,对42公里通旅游景点公路实施“白”改“黑”美丽公路升级改造。同时,依托线路,沿线建成千亩茶海、千亩柚园和数个农业产业基地,村民们可实现在家门口就业,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整体收入,助推了乡村振兴发展。
惠民生

全域公交实现“客货邮”三通

如果说高铁是串联城市,带动经济发展的大动脉,那么延伸至城市和乡村每一个角落的公路则是密布的毛细血管,在公路上每日行驶的公交车就犹如输送营养和氧气的细胞。尤其是对乡村而言,公交车带来的便利更为明显。
在梅县区三丰公交站场,一辆辆纯电动公交车停放整齐,公交车上方是一块块光伏发电板。“三丰公交站场是梅县区4个城乡公交综合枢纽站场之一,占地面积为38亩,共有200台双枪直流充电桩,能同时满足400辆纯电动公交车充电。”梅州城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经理林晓东介绍道,站场光伏白天峰段发电并网,晚间谷段为车辆充电,降低企业用电成本,提高经济效益。
电动公交车从各公交站场缓缓驶出,沿途经过遍布各村的港湾式候车亭。所谓“港湾式”,即是在设计公交候车亭时充分考虑安全因素,给公交车留有充足的停留空间,并且不妨碍主干道上的车辆行驶。有的候车亭在建造时还别出心裁地融入了客家元素,看上去美观大气。
搭乘公交车的村民张先生说:“通了公交车后,我去住在城区的女儿家方便多了,也不用担心天气不好,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。”
当公交路网遍及梅县各地,通达的不仅是客流,还有物流。在雁洋镇,村级综合服务点的设立打通了送货进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为方便乡村居民生活,梅县区将公交与邮政结合,让公交车在搭载乘客的同时在空余的位置装上小件货物、邮件等,送达各村的村级综合服务点,村民在各服务点收取货物。
目前,梅县区已完成346个村级交邮融合综合服务点建设(其中9个行政村共用服务点),实现村级综合服务点全覆盖。
记者从梅州市公交公司了解到,全域公交的普及将梅县区“客货邮”三条路线一并打通、融合。目前,梅县区所辖19个乡镇(高管会、办事处)已全部实现公交化运营,共355个建制村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,总计途经82条城乡客运线路,运营线路里程达到2900多公里,日均发班3300余次,运营车辆978辆。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镇村公交村村通,为农村居民提供了“出门就有公交车,一次换乘到市区”的安全便捷的出行条件。
此外,梅县区建成客货邮综合信息平台,与邮政全面合作,顺丰、安能部分边远镇村合作。全区66条城乡公交线路已开通客货邮服务,覆盖全区355个建制村,实现全区村级服务网点全覆盖。在乡镇层面,建设了17个具备城乡公交、邮政、电商、快递、旅游等服务功能的乡镇综合服务站。在村级层面,利用村级邮乐购和电商服务网点,实现行政村农村物流服务全覆盖。通过推进场站功能一体化建设,减少重复投入,年运输成本大幅下降,同比降低约20%。
数说
五大亮点看梅县道路交通
干线公路网络基本形成
截至目前,途经梅县区通车的高速公路7条,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794.54公里,公路网密度112.55公里/百平方公里,万人拥有公路长度50.35公里。创建期间,梅县区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较2021年的19.27%增加至19.65%。
“四好农村路”树立标杆
2021年获得“四好农村路”全国示范县称号。农村公路中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2117.58公里,实现农村公路等级路率100%;农村公路优良中等公路约2055.012公里,优良中等路率约为97%。目前,梅县区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100%,通硬化路率达100%。
公路养护水平稳步提升
梅县区累计投入养护资金1.42亿元,建成14公里美丽农村示范路、新建成62公里绿色廊道、更新完善9条约230公里新升省道的里程碑和百米桩,加快推进公路驿站建设。
城乡客运枢纽体系基本形成
梅县区现有公交场站4个,公交候车亭389个,其中港湾式候车亭185个,途经公交线路共82条,线网总长度超过2900公里,城市建成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.4公里/平方公里,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%,日均客运量达到10.25万人次,城市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30.03%,城市公交发展水平在粤东西北地区位居前列。
城乡物流体系基本确立
梅县区已升级改造或建成1个区级电商物流中心(梅县区电商产业园)、1个区级物流集散中心(恩华物流产业园)、1个农产品直供配送中心(冷链)、2个区级电商物流分中心(松口、石扇金柚产业园区)、19个镇级电商服务站、32个脱贫村电商站点、250个村级电商站点。同时,依托邮政“邮乐购”市场,建设370个村级“邮乐购”站点。

记者观察

做好后半篇文章 支撑高质量发展

从古至今,交通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古代,繁华的陆上丝绸之路对汉朝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。现今,人们也有“路通则财通”等朴素的经验性认识。
交通兴则产业兴。过去一年,梅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.48亿元,比增7.6%,为2017年以来最好成绩;规上工业总产值214.81亿元,比增12.5%。交通运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。
除了各项经济数据的增长,梅县区居民的幸福感、获得感也正逐步提升。日益发达的交通体系让居民出行更加方便,物流设施的逐步完善让村民也有望实现“快递到家”的心愿。
地处粤北山区的梅县区,四周群山环绕,交通区位劣势一直是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短板。在交通日益通达的今天,除了久久为功推进交通运输体系建设,梅县区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因大湾区“虹吸效应”带来的生产要素流失的风险,更应下好“先手棋”、打好“主动仗”,在招商引资、营商环境优化、人才招引等方面持续发展,主动出击、把握机遇、迎接挑战,支撑高质量发展。
事实上,梅县区早已谋篇布局落子。
招商引资方面,梅县区落实招商引资“一把手工程”,持续完善招商图谱,开展产业链招商,增强招商引资针对性连贯性,提高签约履约率,确保今年新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达到84亿元以上、完成实际投资17亿元以上。
优化营商环境方面,梅县区坚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、处处都是营商环境,深入实施领导挂点联系服务企业制度,“一对一、点对点”为企业解难题、办实事,让更多企业在梅县大地深耕扎根、茁壮成长。
引进人才方面,梅县区深化落实“1+N”人才政策,扎实推进“扬帆计划”“启航计划”,加大人才引育力度。支持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,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,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。
建成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区,梅县区在“融湾入海”上更进一步。不仅时空上要距湾区更近,思想上、做法上梅县也应向湾区看齐,以更加开放、包容的心态,更加扎实、有力的步伐,大步向前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