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县区文明网

梅县区,扛起“闯将”责任奔跑起来!|十问十策③·百千万 看苏区

发布时间: 2024-03-26 来源: 浏览量:284次
      梅县,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,带给人无限遐想。

      彼时,“梅县”一度代表着梅州;此时,“梅县”依然是梅州的“硬核”担当。岁月流转中,有人为之心驰神往,有人为之奔赴山河,有人为之扎根散叶!

      通达天下,方可人享其行、物畅其流。作为山区县的梅县,面积为2483平方公里,与福建比邻而居,与江西亦相隔不远。如走河道,则途经潮州出海“闯天下”;如走公路,可借道兄弟县龙川或五华,横穿河源、惠州到广州、深圳或东莞等大湾区城市。若以时间计出行,梅县可与省内的潮汕地区、省外的福建与江西,划入“1.5小时高速出行交通圈”。

      壹引其纲,万目皆张。作为市辖区的梅县,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。“身处梅州看梅县”,依托“2+1”现代工业集群等“家底”,梅县2022年GDP为238.3亿元,总量稳居全市前列,但对标周边县区,仍有不小差距。“跳出梅州看梅县”,以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名单为例,选取同为苏区的省外市辖县区——排名第58名的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和排名第78名的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,其在2022年的GDP分别为1182.3亿元、661亿元,梅县与之的差距可见一斑。

      知不足,而后进。梅县在克服“先天不足”的同时,更要深挖“后天优势”,积极主动作为。恰逢“融湾入海”等政策春风,梅县在大格局、大机遇中必然是主力担当,必定是“闯将”风范,要全力提速奔跑起来。

一、向下筑基

      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

      梅县的经济基础比较扎实,通过一产、二产、三产融合,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势头,并成功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。发展永无止境,要看到,梅县狭长的区域中,城区面积仅排在梅州第3位,空间扩延仍有余地;须认清,梅县产业带动效应仍然有限,向内培育和向外招商均要加速发力;再就是,梅县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有待转化为经济价值,要在守正创新中释放发展活力。

      筑城镇之基,要吸引外来人口。必须承认,常住人口不足,是梅县近年来面临的严峻问题。分析七普数据,纵向看,梅县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虽呈上升趋势,但依然在低位徘徊;横向看,梅县人口数相比五华、兴宁略逊,虽挤进前三但总量仍不可观。

      从城市品牌营销来看,梅县虽名声在外,也要考虑持续发力的创意宣传和主题传播,破除“好酒也怕巷子深”的尴尬局面。从创新创业来看,医养、教育研学、文旅休闲、特色美食、现代农业等仍然较具前景。因此,完善高速路网、做强做大产业规模,才是吸引人口的关键招数。

      筑产业之基,要拓宽承载空间。目前,梅县的工业园区有畲江工业园和城东白渡工业集聚带,农业产业园则有梅县区金柚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。近年来,梅县在铜箔、装备制造和智能家电领域持续发力,“致富果”柚子产业驶上快车道,并进一步发挥园区效应和电商渠道,力促产业经济质效齐升。除此之外,要谋划湾区所需和梅县所供,找到契合商机,促进供需平衡,培育强大供应链,催生较具规模的创新链。

      更进一步,要思考工业精品、农业良果如何更好走出大山亦是主政者的重要担当,比如工业设计、物流配送、电商服务、外观包装等仍需补链强链。同时,借鉴揭阳样本,不要小视手工业、小作坊的“蜂群效应”,靠山吃山,梅县依托梅州现有自然资源,通过用好非青壮劳动力,也能以“小”见“大”,逐步做强。

      筑富民之基,要激发新的动能。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中,梅县持续向外输送劳动力,并以此分享发展的红利。在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,劳动力已经不是唯一的重要引擎。面对新形势,梅县拿什么推“高”自己的优势,拿什么提“质”自己的发展,而又会获得怎样的体“量”,值得主政者深思。

      目前而言,“反向飞地”仍处于起步阶段,要善于学习福建、江西的成功样本,在粤港澳大湾区孵化“专精特新”实体企业,对接丰厚的高校人才、科技研发、微创新等资源,让企业就地成长,让资本自由流动。或许,在家门口现有优势上下功夫,比如美丽的绿水青山、丰富的文化资源,也能点化成宝,惠及一方。

      一百多年前,客家人主动求变,走出山区下南洋,个中原因是山区农耕经济适应不了当时的现实需要,穷则思变。现时之梅县,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上了新的台阶,既有藏富于民的好现象,也不乏小富即安的僵化思维。

      百舸争流的时代,是在沉默中等待,还是在奋起中向上?梅县自有答案。

二、向上突围

      有人说,梅县落后了,并佐以多重“证据”——

      比如,从历史中追寻踪迹:近代,梅县有大批客家人勇闯南洋,至今屹立在松口火船码头的各式雕塑便是最好的说明,不免让人想起“日观千帆过,夜看万盏灯”的繁华景象,“华侨之乡”的盛誉不胫而走;今日,梅县似乎“保守”了很多,部分干部抱持“等靠要”思想,难言“开新路、迈新步”,遑论竞标争先、乘风破浪。

      再则,援引梅州各地的经济发展“成绩单”:前三季度,梅县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有166.44亿元。反观兄弟县区,梅江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237.30亿元,稳坐“头把交椅”,可谓“前有标兵”;此外,兴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144.32亿元,快步赶、起步跑,可谓“后有追兵”。

      又则,细究梅州各地的经济“底座”:以去年1—11月份的工业投资为例,梅县在8个县区的增速排名中跌至谷底,概因同比增长竟“高”达-30.1%,为全市唯一呈现负增长的县区,给人留下不小的震惊。需知,没有工业投资当家,就没有制造业当家,更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
      梅县,当真“落后”了?必须承认的是,梅县于发展浪潮中确实面临“痛点”。在近期召开的区委二届五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,区委书记温助民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:全区经济总量偏小、尚无百亿产业集群,基础设施不完善、城乡发展不均衡,资源环境约束趋紧、发展空间受限等瓶颈问题依然突出。

      但,拔节向上,才能看见未来之光。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,梅县自当“向上突围”,进而“迈上新台阶、展现新气象、实现新跨越”。

    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。拨开思想迷雾,才能更好地为胜利寻找方向。这就要求梅县的领导干部坚决摒弃“等靠要”思想,切实改变固有观念、惯性思维,以“不进则退、小进也是退”的危机感、“时间不等人、机遇不等人”的紧迫感、“人一之、我十之”的责任感,争当“闯将”奔跑起来。

      智者,善借力而行。对于内蕴“闯将”精神的梅县而言,这个“力”便是“融湾”。

      从对标《梅州方案》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及专责小组,到出台《梅县方案》及工作要点;从部署实施“六大工程”,到成功获批省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园;从深化“广州总部+梅县基地”“广州研发+梅县制造”等产业协同体系,到正式挂牌成立荔湾—梅县2个“反向飞地”……“大动作”背后是大布局、大思路、大担当,旨在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加快振兴、共同富裕,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梅县发展新篇章。

      江河东流,奔腾不息,梅县“融湾”的步伐亦从未停歇。全力保障龙龙高铁、瑞梅铁路、汕梅高速改扩建、东西部快线等项目建设,这是在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“1.5小时生活圈;高质量运营好梅州综保区、梅州国际陆港,这是在打造“区港联动、海铁联运”融湾入海新平台、对外开放新高地……“融湾”新篇章正在奋力书写,“融湾”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,“叶帅故里·大美梅县”值得每一个人期待。

      从某个程度上而言,梅县与各县(市、区)适应当地生存环境、始终奋发图强的岁月征程已经凝聚成了强大的“客家精神”:爱国爱乡、艰苦奋斗、不屈不挠、勇于革新、团结拼搏、开拓进取!

      这种精神正在激励着人们敢于直面困难,谱写时代凯歌!

      或许,梅县有过落后,但不会永远落后,也必将在新时代一路生花!

三、向前奔跑

      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云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

      今日之梅县,新政策、新机遇之“天时”,新平台、新高铁之“地利”,主政者干劲十足、人民群众精神饱满之“人和”俱备。可以说,拥有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,资源要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集中,正是甩开膀子、迈开步子,在“百千万工程”赛道奋力向前奔跑的“黄金期”。

      向前奔跑,要建好典型。时间的指针拨到2023年11月初,广东召开推进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,梅县区迎来高光时刻——全区及2镇7村入选省典型,总数排名靠前。典型最多,意味着责任也最重。建好典型县,“百千万工程”要形成强大的“内驱力”和“外驱力”。要厘清家底,形成产业优势清单和产业待提升清单、资源清单和资源不足清单、经济效能清单和“外部不经济”清单、产出清单和成本清单、人力清单和人才清单等,“一盘棋”统筹辖区资源,才能进一步统一干群思想,推进整体工作。要进一步培育创新创造着力点,打造区域协同支撑点,才能一步一步优中更优,逐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诸多问题。

      向前奔跑,要绘就绿美。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是梅县区的现实写照。回望过去,梅县积极响应党和政府“靠山吃山,吃山养山”的号召,向山进军、耕山种果,靠山吃山养山的良好基础就此奠定。通过多年实践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转化路径更宽了,生态底色更浓了。梅畲快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、宪梓公园成为省级样板,跻身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十强……梅县在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之路上向前奔跑。

      向前奔跑,要深化改革。历史,总在变革中迸发前进的力量。昔日,梅县客家先民高唱慷慨之歌“下南洋”,成就梅县“华侨之乡”之美誉;今夕,梅县传承先辈敢为人先的精神,在改革之路上向前奔跑。在全市率先成立审批代办中心、推广“容缺受理+并联审批+以函代证”、撂荒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改革经验获全省推广……梅县直面不足,涉险滩、破坚冰,正大踏步奔赴“远征”之旅。

      向前奔跑,要融合文旅。梅县人文底蕴深厚,拥有6家A级景区和20多处国家级古村落、古镇、古街区,“中国旅游强县”“中国最美县域”等招牌“金光闪闪”。在2024年高铁提速后,到梅县享“天然氧吧”,叹“原生态美食”,住“休养小屋”,不只是空想,更要提前谋划,广泛宣传。展望未来,三产融合基础扎实的梅县区,也一定能答好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必答题。

    “改革先锋”曾宪梓曾说,母亲常常教导他:“去做,做了就会有,不用怕!”今日之梅县,发展其时已至、其势已成,将这一“势”字转化为万众一心的“执行力”,干起来,跑起来,必能闯出围龙、闯出新局,为建设更高水平的苏区融湾先行示范区提供强大的牵引力和贡献值。